《破風》影評:熱血大膽之作
Aug 07, 2015 - 單車新聞 , 開心Share  

相對其他運動題材,以單車運動作電影主題的確是寥寥可數,筆者認為原因有三。首先是製作龐大,單車運動涉及大量演員車手、長距離道路,對製作單位來說必定有難度;其次是單車運動在亞洲不太重視 (無人睇),在歐洲又極度融入生活 (呼吸般自然),要拍得有看頭有難度;最後,單車是硬橋硬馬的運動,要有畫面便要快,要快就要真材實料,騙不了人。在商業的角度看,投資大、風險高。

然而今次的《破風》,林超賢導演和製作單位確實把上述的困難都拿捏得非常到位。以亞洲單車文化最盛的台灣為核心,加強電影的共鳴;配合今年環法比賽前後檔期宣傳上畫,再跟台灣、韓國、香港、意大利等多個城市的單位合作,安排封路拍攝等工作;而選角方面又選擇了幾位入型入格的演員,加上職業級的訓練,誠意十足。

劇情方面,角色設定三位車手擁有不同特質,若分工合作必然所向披靡,但巧妙在於車隊解散,三人各為其主,卻同樣以衝刺手身份上場,讓三人的關係改變,把故事推向一個轉捩點。看過林超賢導演之前的《激戰》,不難發現激戰之餘,親情、友情穿插其中,令主角更加人性化。今次的《破風》,親情、愛情、友情並重,的確有助豐富這百二分鐘。不過有利有弊,青春的燦爛往往有點稚嫩,思想較成熟的話就當是懷緬一下吧!

另一樣要說的是畫面,正如前言所說,單車比賽必須強調速度和賽段的難度。電影第一場就是破風手的選拔,當中不斷以數據帶出速度感,配合室內場地的高速衝刺,可謂先聲奪人。而在比賽時的畫面,用了近年大熱的 Action Cam 輔助,造就了不少貼地、close-up 飛輪轉波的畫面,對於車友來說更有現場感。在不同城市拍攝,要把城市面貌和比賽路線帶給觀眾,無人機實在功不可沒,加上台灣國道、瑞士雪山、香港韓國的「鑊場」、騰格里沙漠等美景,單看取景已經值回票價。

總括來說,《破風》的確把「單車」成為一個話題,加深更多人對單車比賽的認識,亦令單車愛好者有濟濟一堂的感覺。而更重要的是,令更多人看到單車運動當中堅毅的精神。而對於香港,筆者希望藉今次機會,讓大家想一想單車、單車運動是什麼,在現有的條件下出現黃金寶、李慧詩,那麼「單車館外不准踩單車」的文化還應存在嗎?

 




Share
分享至 facebook

讀者投稿

誠意邀請各位以文字、相片甚至影片,跟大家分享有關單車的事!
題材不限,隨便發揮,內容如路線靚相、經驗之談、遊記趣聞、買車改車等亦可。
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,亦歡迎留下大名 / 筆名,以供萬民歌頌。XDD

投稿方法:請把以下檔案電郵至 submit@15km.hk:
- 內文 (Word / 純文字)
- 圖片 (JPG, 600px 或以上更好)
- 影片 (eg: Youtube link)
- 閣下姓名及聯絡方法

註:15km.hk 保留最終刊登、修改權利;投稿文章皆為作者本人立場。


相關文章
風在前,無懼,態度決定一切!
風在前,無懼,態度決定一切!
值得 SmartBike 參考的地方
值得 SmartBike 參考的地方
單車題材電影《破風》香港取景拍攝
單車題材電影《破風》香港取景拍攝
熱血!Tour de France 環法單車賽 2015
熱血!Tour de France 環法單車賽 2015
新鴻基地產香港單車節 2015
新鴻基地產香港單車節 2015